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 · 淡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022-05-23
精神内涵淡泊就是对名利、得失、金钱、美色看得很淡,不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刻意追求,以一种平常心处世的情怀。淡泊是一种心态,一种道德追求,一种人生境界。淡泊者不为尘嚣所扰心,不为物欲所困扰,不为世相所迷惑不为利诱所驱动。淡泊的思想主要源自于道家。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出于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的不满,道家提出了超然尘上、傲倪万物的淡泊无为思想。淡泊无为的外在表现就是遁迹山林,徜徉山水,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隐士”。当然,淡泊无为并非消极懒惰、浑浑噩噩,其内在本质是保持高洁的人格,不与现实同流合污。老子所讲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儒家思想虽然主张刚健进取,但是其中也不乏淡泊思想。孔孟在博施济众、发扬蹈厉、以平治天下为已任的入世之间,不时亦流露出山水之乐的隐逸之情。孔子在《论语》中曾发出“道不行,乘俘浮于海”的......
中华传统美德 · 孝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2022-05-20
精神内涵孝,指善事父母。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与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作为整词首见于《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弟”即为“悌”。自此,孝悌理念作为一个完整的术语被传承下来。孟子对孔子孝悌合一思想作了更深刻的阐发,认为,敬兄即敬长。敬长是广义的长上,并将这一原则称为“义”。宋代朱熹注解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成为南宋以来对“孝悌”的标准释义。因此中国传统的“孝悌”主要是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又可泛指对长辈的奉养、顺从和尊敬。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是“仁”之基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称人生八德,孝悌是八德之首。孝悌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其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却一脉相传,绵亘不绝。悌的广义就是尊上敬长,已蕴含在孝中,所以古代孝悌传统偏重孝的内容。其主要内涵:一是敬老奉亲。孝悌是基于人类血......
中华传统美德 · 贵和: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
2022-05-19
精神内涵我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和”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其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后来引申为乐调及乐调的调和。贵和,即以和为贵,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注重平衡协调、和睦和谐。中国古代的一些成语、俗语,如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善为邻、和以处众、内和外顺、协和万邦等,都体现了人们对“和”的推崇。贵和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庸中和。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中庸是“山之静”与“水之动”的和谐统一,追求适中、恰当,避免“过”与“不及”。《易经》强调“中是最好的位置,“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大道,中和意味着事物处于一种最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中和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的社会实践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以实现人格完善、社会和谐。二是和生万物。《吕氏春秋》认为“天......
中华传统美德 · 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022-05-18
精神内涵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它通常是指在同一目标下,人们互相支持、帮助,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性。团结是形成民族自强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涵实质的崇高的境界情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因此,他强调:人不能无群。也就是说,人没有野兽的爪牙之利,也没有飞禽的翱翔之便,却能够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正是因为能够结成强有力的群体。中国古代有个吐谷浑的首领阿豺,让其二十个儿子各取一箭,折之即断,合之则不能折。他告诉儿子们,“孤单容易折断,众多则难摧毁”,以此来说明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脍炙人口的谚语、格言都反复说明,团结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
忠恕善谏: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022-05-16
精神内涵“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包含的丰富的伦理内涵,在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主要内涵:第一,“忠”的伦理内涵。《论语》里孔子论“忠”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义。首先,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对其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应当尽心去做,这叫作“忠”。其次,“忠”还有忠于自己言行的意思,说到做到,诚实无欺。“忠”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负责任和守信用的态度和精神。“忠”的第三层意义指臣子对君王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孔子认为,忠心地侍奉君主,这应当是臣子所必须遵守的一个道德原则。在秦汉以后的封建时......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勤俭节约
2022-05-13
精神内涵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节俭,视节俭节约为美德善行,视铺张浪费为败德丑行。节就是节约、节制,俭就是俭朴、俭约、不奢。《说文解字》云:“俭,约也”,“去奢崇约谓之俭”。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节制自身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生活简朴,节约财用。中国古代的节俭思想有多层含义:一是劳动充满艰辛,要求人们牢记稼穑之艰难,自觉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二是俭以修身。“俭,德之其也;侈,恶之大也”,俭可以对“欲”“贪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德由俭生,善于克制、谨身节用就有了道德自律的基础。三是以俭持家。南宋叶梦得将俭视为持家的第一原则,“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勤俭是治家之本,因为“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传子孙,俭则可以成家”,“俭则用不足,奢则贪求,奢则不可以传子......
中华传统美德 · 勤劳: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2022-05-11
勤劳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国兴旺、民族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勤乃为人之根本。勤,即勤劳、勤奋、勤恳、不惰。《说文解字》云,“勤,劳也,从力”,“执劳辱之事”。可见勤与劳在古代意思是相通的。它反映了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要求人们在劳作中勤勤恳恳、不畏辛苦、孜孜以求,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农人有勤,则五谷丰登;肆工有勤,则物器多多;官人有勤,则政通人和;商贾有勤,则市肆繁荣;士人有勤,则立功立言”。勤劳是创造之源、财富之母,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无一不是辛勤劳动的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无一不来源于辛勤的劳动。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超人的辛勤劳作,创造了一砖一瓦、血肉之躯铸成的万里长城和贯穿大江南北、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等世界为之惊叹的文明奇迹。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普通劳动者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烈日当头挥汗......
居安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22-04-2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解析【释义】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寓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别的不说,单就可持续发展来讲,就有很多值得研究与反思的问题。从生活的层面讲,凡是看得想得长远些,看得深些,总归是没有坏处的。人活着,从不思考,不为前边和未来的事谋划,断不可能。在谋划和思考的过程中,总要设想到一些困难和不如意的方面,从而筹划如何去解决。把困难和不利的因素想得充分些,使事情更顺利些美好些,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可惜人往往事到临头,或因得意或因烦闷而只顾眼前,把“远虑”忘得干干净净。天下的“后悔药”绝大多数都是这样造成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语义不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困难;行动前先有准......
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人遵五伦“兄弟”
2022-04-15
长幼有序所谓“长幼有序”,是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应该有秩序。人生中第四个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起始于兄弟关系,推而广之,就是要重视社会上不同年龄层的秩序问题。今天,有人批判说长幼有序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认为论资排辈不可取,即使年龄大也没有必要受到除年龄以外更多的尊敬,主张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当然,对有能力的人应当安排适当的位置并给予合理的待遇,但如果因为能力大就轻视能力小的、因为有力量就蔑视无力量的人,这实际上是仅只用于动物界或自然界的逻辑;如果哥哥凌蔑弟弟、成人欺负孩童、青年藐视老人,这与弱肉强食的动物界有什么差别呢?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哥哥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以尊敬自己哥哥的心态去尊敬别人的哥哥,以爱护自己弟弟的心态去爱护别人的弟弟,以恭敬自己长辈的心态去恭敬别人的长辈,只要长幼之间相互遵守顺序,守望相助,就能融洽相处,这是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基......
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人遵五伦之“朋友”
2022-04-14
朋友有信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间应该有信义、守信誉。年龄相仿、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的道德要求是信义和信赖,朋友之间讲信誉、有信赖才能建立平等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行善、讲仁义,惟有如此才可信赖。如若不善,就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可信赖,何况朋友之间呢?因此,朋友之道,在于择善,朋友之间要相互批评错误,循循善诱。故曾子曰:“以友辅仁”。强调通过朋友之间的切磋琢磨达到仁的境界。荀子曾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话作比喻,说明即使是言行不正的人,若其周围的朋友都是行善和仁义之人,也会使其渐渐变好。曾子常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话每天进行自我反省,说明朋友相处,信义最为重要。因此,朋友有信是年龄、职位相仿的朋友的重要纽带,信义是朋友之间的至上命题。名言精选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2.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4.同声相应,同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