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 · 改过:不迁怒,不贰过
2022-07-21
精神内涵改过,即改正过失、错误。先贤们非常重视改过,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要修身、慎独、自省,正是基于要对错误时刻警醒、绝不姑息、不吝改正的态度认知。改过是一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人来讲也是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古人认为,“过而不悛,亡之本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改过迁善的美谈。春秋时期的宋昭公曾因不修内政而众叛亲离、被迫流亡,他知过就改,以后又被人民迎回国内、重登王位;东晋时的著名爱国志士祖逖,年轻时“性豁荡,不修行检”,到十四五岁还“不知书”,但后来觉悟,发愤读书,成为“赞世才具”;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徵为镜,从谏如流,不惧改过,终成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同样,过而不改、终酿大祸的例子也有很多。历史上的一些暴君,像夏桀、商纣之流,之所以身败名裂,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也听不进忠臣的进谏,不肯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说,出现错误不是最可怕的,最......
中华传统美德 · 立志:勉力行之
2022-07-20
精神内涵“志”是志向、志气,是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一种基于道德层面的自持力和自制力。立志,是指立下志愿,确定志向,也就是确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或理想。古往今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将其视为求知治学、立身处世、兴业报国的根本。古人对立志的论述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为学须先立志。立志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发展的关键。孔子把立志作为人生的起点,正是因为他从小“志于学”,才成为大教育家。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宋朝张载说:“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朱熹明确提出:“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明末教育家王守仁、王夫之等都提倡为学立志为先。二是倡导立志宜正、大、远。孔子教育学生“志于道”“志于仁”。在人应该定什么志的问题上,孔子主张立志的目标在于树立人的仁德。孔子提出,人要有远大的抱负,而不应迷恋眼前的物质生活。孔子倡导的就是正志、大志。他还强调志的坚持和有恒,提倡艰苦磨炼与终身修......
中华传统美德 · 廉洁:不贪为宝
2022-07-14
精神内涵廉洁指不贪污,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取私利,不损公肥私,是与腐败相对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格。廉是清廉,是指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东汉著名学者王逸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视为“仕者之德”。廉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洁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执政理念和基本要求。古往今来,许多贤能圣哲、志士仁人对廉洁有精辟的见解,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箴言。古人云,“廉,清也”,“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可以看出,廉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寓意深邃,主要有清白高洁、节俭不贪、自我约束等含义,核心是廉耻意识和不贪行为。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廉洁的动因则异。古人将廉洁者分为三种层次,“有见理......
中华传统美德 · 齐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022-07-04
精神内涵“齐家”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家”语出《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即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理念。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厚的“齐家”思想,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以家道、家训、家教、家规、家风等为载体的家庭治理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其主要思想有三:一是家庭教育是践履社会道德的基础。孔子及其弟子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社会道德是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孔子十分注重家庭道德教育,他制定的家礼中有儒家的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夫贤妇随的基本精神,涉及的内容包括孝亲、悌弟、事夫、守节、治家、理财、婚嫁、丧葬等,事无巨细,均有规定。二是“齐家”与“......
中华传统美德 · 感恩:知人情冷暖、懂人情世故
2022-07-01
精神内涵感恩,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包含着“感恩”情结。感恩作为一种根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信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中,对规范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感恩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人情型的感恩,即做人要“知人情冷暖”“懂人情世故”,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还情”现象,这是最浅层次的感恩行为。二是亲情型的感恩。亲情是维系家庭、维系社会的基础,它以“孝顺”“孝敬”为核心,表现为祖孙情、父子情、兄弟情、姐妹情等。三是友情型的感恩。友情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关照和鼓励,通常有师生情、朋友情、战友情、同学情、乡邻情等。四是责任型的感恩。一定意义上说,感恩就是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社会给予的同时,就承担了回报社会的责任......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2-06-28
李勣(音既),原名徐世勣,字懋功,隋唐之际的英贤,后世的小说家因他而创造出了“徐茂公”这一文学形象。因受唐高祖李渊赐姓,徐世勣于是以李为姓,改名为李勣。李勣不仅战功卓著,而且为人低调、非常节俭。唐代《朝野佥载》一书中记载:一次,一个乡中的小伙到京城长安去拜访他,到了饭点,李勣就留他吃饭。▲八仙宫饭桌上摆的主食是饼,客人嫌弃饼的边缘不干净,就顺手撕了扔在了一边,李勣见了以后十分生气。他把这个客人着实训斥了一番,“年轻人,你要知道,这块饼包含了农人的多少汗水,田地要犁两遍,土壤肥沃后才能下种,还要灌溉、锄草,精心呵护,年景好才得丰收。辛苦收割、脱粒、扬清后,才得到麦粒,还要碾磨成粉,然后才能做成一块饼。你随意撕饼扔掉,太不应该了!”李勣正面指责了乡人浪费粮食、不恤稼穑艰难的行为,表现出他廉明俭朴的品德和一位贤达的作风。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中华传统美德 · 耻篇:王烈遗布
2022-06-27
王烈遗布【原文】汉王烈、字彦方。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我闻其过。是有耻心。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人遗剑于路。盗为守之。许止净谓王公不过在野一匹夫。而能使窃盗之徒。宁受刑戮。惟恐其知。非所谓君子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乎。化一盗贼。而一县景从。远夷遵奉。盛德之感人。过于刑罚爵禄。信哉。【解释】东汉朝时候,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
中华传统美德 · 礼篇:彦光易俗
2022-06-23
彦光易俗【原文】梁彦光、为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险诐。千变万端。光招致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授。于是人皆刻励。风俗大变。有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光令观孔庙中图像。通悲愧若无容。因训而遣之。卒为善士。彦光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迁相州刺史。尽力提倡礼教。卒至大变其俗。焦通礼阙。令观孔庙中韩伯俞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涕之像。通遂自愧无容。卒以改善。愈见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解释】隋朝时候有个叫梁彦光的,在相州做刺史(刺史:隋朝只设州、县两级地方政权。州的长官称刺史)。相州这个地方的人阴险偏激、变化多端,彦光就设立学校,请了品行端正的学者专门讲授先贤圣人的事迹来推行教化。相州百姓学习后,当地的风气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个叫焦通的,不按照礼义去侍奉父母,被他堂弟告到衙门里,彦光就带着焦通去孔庙看韩伯俞被母亲责打的雕像,还告诉他:“韩伯俞不嫌母亲打得痛,反而担心母亲过度用力,痛哭哀求母亲要保重......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 守信篇:郭伋亭候
2022-06-20
郭伋亭候【原文】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解释】汉朝时代。有一个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细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并州地方做太守官。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到任不久巡行部属,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骑了一根竹马,在道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他到城郭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以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回来,可......
中华传统美德 · 修身:以修身为本
2022-06-17
精神内涵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篇:“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之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非常重视“修身”,把它看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如今,时代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的“修身”伦理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其修身思想集中体现在:一是强调了修身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必须立德修身《礼记·大学》里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家国大事,也要从修身开始。修身虽然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但其不仅对个人具有突出意义,而且对政治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