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精神内涵
“齐家”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家”语出《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即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厚的“齐家”思想,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以家道、家训、家教、家规、家风等为载体的家庭治理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其主要思想有三:
一是家庭教育是践履社会道德的基础。孔子及其弟子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社会道德是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培养起来的。
孔子十分注重家庭道德教育,他制定的家礼中有儒家的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夫贤妇随的基本精神,涉及的内容包括孝亲、悌弟、事夫、守节、治家、理财、婚嫁、丧葬等,事无巨细,均有规定。
二是“齐家”与“治国”的联系。儒家认为“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条件。同时,一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影响社会的风尚。
《大学》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的小环境与国家的大环境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三是注重对家庭成员进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广泛教育。儒家伦理文化重社会整体观念,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的道德人格及家庭伦理关系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历史上“齐家之道”的践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教化,“齐家”被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亲自制定、颁布了包括“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做非为”在内的《教民六谕》,强调家庭教化。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要子孙处理好夫妇、父子、兄弟这三种家庭关系。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的先祖以“谨厚补拙”传世,“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也是反映注重家教的故事。
当然,中国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既饱含道德操守和崇高人格之精华,也存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不平等人格之糟粕,因此在传承时要注意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经典名句
【原文】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
【译文】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先从家庭内部开始,如果通过教育能够使家道端正,那么就能实现国家安定、天下大治了。
【解读】语句出自《周易·家人》的卦辞中。这种家庭教化的力量支撑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指德育,“教”即是德育的意思。《周易·家人》这一卦辞提出教先从家始,说明中国古代就已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治国平天下中的地位与作用了。
【原文】桃之天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译文】美丽的桃花,又嫩又美,它的叶子茂密而可爱。这个姑娘就要出嫁了,她使得全家老小都十分愉快。(这里比喻)一个有能力先使家族愉快和乐的人,然后才能有资格去治理好国家和人民。
【解读】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治国先齐家这一章。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些思想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
【译文】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解读】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说明国、家、人是相互联系的,人和家的发展变化影响到整个国家,部分影响整体。因此,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国家、社会的兴衰治乱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德故事
吴氏兄弟勤俭持家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忍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了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过日子却大手大脚,孩子也常将馍馍吃了两口后便随手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把“俭”字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每年收获的粮食不多,尽管省吃俭用,毕竟也难以持久。
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都早已是空空如也。情急之下,兄弟扯下牌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二字原来不能分家,于是,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写成匾额贴在自家门上,全家践行,此后两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