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
《韩昌黎集》:以文为诗,奇崛险怪
2022-05-12
诗文别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唐韩愈撰。原集为门人李汉编,外集为宋人所辑,南宋末廖莹中世綵堂勘刻。《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分类编次。凡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又《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收有赋、古诗、联句、律诗、杂著、书、启、序、哀辞、祭文、碑志、杂文、表状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共七百余篇。韩愈把新型的“古文”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散文。论说文在韩愈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韩愈的叙事文也很出色,在他的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他继承《史记》历史散文的“实录”精神,写人、记事、状物都重视形象的鲜明与完整。《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许远、南霁云英勇守城的事迹,慷慨悲壮,历来为公认的名篇。他善于选择最典型的真实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南霁云断指斥贺兰进明一段,细节场面的生动描述,突出了南霁云“勇且壮”的特点。韩愈的抒情散文与叙事紧密融合。《祭十二郎文》突破传统祭文四言押韵的常规,用自由的散体来诉......
《陶渊明集》主要内容赏析
2022-05-10
《陶渊明集》是晋、宋间文学家陶渊明的诗文集。又称《陶潜集》、《陶靖节集》、《陶彭泽集》。渊明(365—427)字元亮,入宋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家,年63。《晋书》卷94、《宋书》卷93、《南史》卷75有传。现在可以考知其版本面目的最早的陶集有二,一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陶渊明集》7卷,一是北齐阳休之编《陶潜集》10卷。然编次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忘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君子。”阳休之之死晚于萧统50年,他所编的10卷本可以说是集诸本之大成。《隋书·经籍志》著录《陶潜集》9卷,这个本子应该就是阳休之的10卷本,大概序目1卷不算在内。又附注说“梁五卷,录一卷”,这个本子自然是阳休之所见的6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陶渊明集》5卷,大抵是6卷......
《龚自珍全集》主要内容赏析
2022-05-09
诗词文别集,十一辑,清龚自珍撰,王佩铮编校。原为撰者于身前选定,编校本成于一九五九年。本书按文章体裁和各体诗编年,分为十一辑:一辑为政治和学术论文;二辑为碑传和纪事;三辑为书序和题录;四辑为金石题跋;五辑为表、启、笺;六辑为佛学论著;七辑为韵文;八辑为语录;九集为编年诗;十辑为《己亥杂诗》;十一辑为词。龚文现存约三百余篇。除属于经学、佛学、金石学的学术论文外,其他大部约可分为三类。一是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诽专制”。此类政论文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们只是概括现象、指出问题,而表现含蓄浑括。另一部分是借题发挥、寓言式的小品文,如《尊隐》、《捕蜮》等。它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主要是对现实社会之庸俗现象作讽刺,语含“酸辣”。此外还有一般记人、记事、记物、记名胜形势的记叙散文。龚文既不象当时桐城派散文的迂拘,又不象选派散文的偶俪,更不象考据学者散文的朴......
《读通鉴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系统评论历史的史论专著
2022-05-07
《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系统评论历史的史论专著,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始撰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三十年(1691)告竣。此书在王夫之生前及殁后约四十年皆未公开流行于世。主要是由于清初文网甚密,王夫之有许多著作皆列入禁毁书目之列。至道光二十年(1840)始由其族孙王世佺刊成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读通鉴论》方得以正式问世流行。同治二年(1863),曾国荃于金陵重刻《船山遗书》,《读通鉴论》,流传更广。1930年,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船山遗书》,《读通鉴论》始有铅字本。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75年7月出版的分段、标点铅印本,分3册。《读通鉴论》全书30卷,60余万字。其中卷1评论秦史,卷2至卷9为两汉史,卷10为三国史,卷11至卷14为两晋史,卷15至卷18为南北朝史,卷19为隋史,卷20至卷27为唐史,卷28至卷30为五代史。每卷根据《资治通鉴》所列帝王系统又分为......
《明夷待访录》内容及观点介绍
2022-05-05
政治著作,一卷,明清间黄宗羲撰,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年)。《明夷待访录》共有二十一篇论文,分为政权、教育、农田、兵制、财计、奄官等六大部分。“明夷”:《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表示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明智,智慧之士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期待明君来访,共议天下大事,进行社会改革。该书从各个方面批判昏君之专制,提出社会改革理想,阐发民主启蒙思想。《原君》篇赞扬古圣人之功德,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然后批判后世君主的不道德行为。撰者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原臣》篇认为,当事之臣不明臣事之道:“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这种认识是昧于“为臣”之议。该书认为:“盖天下之治......
《文心雕龙》: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巨着
2022-04-29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巨着,作者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这本书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专着。《文心雕龙》对南朝齐梁时期以前的美学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对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做了深入而细致地探讨和论述。《文心雕龙》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其中,5篇总论是整部作品的枢纽和理论基础;20篇文体论,每篇分别论述一种或几种文体;19篇创作论,分别论述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创作风格、写作技巧和文辞声律等;5篇批评论,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对过去的文风以及作家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作出评价,并探讨了批注的方式方法;最后一篇是全书的总序《序志》,对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做了说明。有史以来,我国对文学批评方面最为精密的书便是这部《文心雕龙》了,作者立论非常广泛,将所有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文......
《礼记正义》:唐代《五经正义》之一
2022-04-28
《礼记正义》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礼记正义》今存全者仅一部,有宋元补版。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礼记正义》是《礼记》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共七十卷,半叶8行,行14、16或21字不等。卷后有黄唐刻书跋文8行并校正官衔名11行,跋文题“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壬子即绍熙三年(1192年),因亦称黄唐本。《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藏,是中华传统中化中影响至深至关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
《毛诗正义》:唐代《五经正义》之一
2022-04-27
《毛诗正义》简称《孔疏》,《诗经》研究著作,四十卷,唐孔颖达等撰,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毛诗正义》是《五经正义》之一,是对毛亨《诗诂训传》和郑玄《毛诗传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所以合称《毛诗注疏》。、除《诗经》正文外,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诗谱》,这是郑玄作的一部独立的书,前有《诗谱序》,论述诗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及其演变。《诗谱》计有《周南谱》、《召南谱》、《邶鄘卫谱》、《王城谱》、《郑谱》、《齐谱》、《魏谱》、《唐谱》、《秦谱》、《陈谱》、《桧谱》、《曹谱》、《豳谱》、《大小雅谱》、《周颂谱》、《鲁颂谱》、《商颂谱》。主要内容均在于说明《诗经》各部分诗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强调诗与政治教化、风土人情的关系。《诗谱》现已无单行本。孔颖达将《诗谱》采入《毛诗正义》,将《诗谱序》置于全书之前,其余各部分的谱则分别列在《诗经》有关各部分之前,孔颖达对《诗谱》也......
《周易正义》:唐代《五经正义》之首
2022-04-26
内容提要《周易正义》的后世传本甚多,或题为《周易注疏》,或题为《周易兼义》。但根据书前作者自序及《旧唐书》、《新唐书》,可知《周易正义》应是最初的书名。竭力排除了南北朝时期以佛、道等玄学思想解《易》的各种学说,对北朝象数学派易所取亦不多。主要对王、韩的注释进行了疏解,并根据汉唐之间的义理派易学对王、韩二人的易学加以补充和订正。作者简介孔颖达(公元574-648),唐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省)人。生于北朝,少时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化,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曾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根据南学约简、经玄学治经和北派深芜、引用谶讳的特点,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形成唐化义疏。唐化以其《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周易正义》作为《五经正义》之首,长期立于学官,是中国易学由学派立阶段进入学派融合进入学派融合并统一阶段的标志,是易学......
《尚书正义》:唐代《五经正义》之一
2022-04-25
《尚书》义文注释著作,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二十九卷。唐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奉敕编撰。唐高宗永徽中(约651—654年)定稿刊行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时,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命撰《尚书》义训百余篇,称为《义赞》,太宗诏改为《正义》。此书初稿完成后,唐经学家马嘉运详读此书,细加审核,驳正其失。唐高宗时的经学家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又对此书给以订正增损,然后才定稿刊行。孔颖达精研《尚书》,逐字逐句加以诠释,撰成此书。此书所据主要是隋经学家刘焯的《尚书刘氏义疏》和刘炫的《尚书义述》,同时参照汉魏以来著名的经学家梁费甝、蔡大宝、顾彪等人关于《尚书》的注释著作。此书博取诸儒之说而去取之,若合于义,虽近世学者之说,亦在所取,若不合于义,虽先儒之说,亦所不取。其方法是遍观群书搜罗关于《尚书》的注释,对二刘缺者或不合于义者进行补正,再加案语以释二刘注释。此书皆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