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在古代,人们遵循“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因此,为了确保逝者在来世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古人在下葬时会放置随葬品。这些随葬品通常是逝者生前的生活用品,如食物、工具、家畜家禽等,以及能够代表其地位和财富的物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货币等。
随葬品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受到古代礼制的严格规定。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地位,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随葬品超出了规定的级别,就会被视为“逾制”,这是一种对礼制的严重违背。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葬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制作仿制的象征性物品,这些物品被称为“冥器”或“明器”。古代的明器主要是实物模型,使用竹、木、陶、布帛、锡箔纸等材料制作。到了宋代,纸制的明器逐渐流行起来。这些纸制明器既可以用于随葬,也可以在坟头焚烧,以供逝者在来世使用。
古人下葬时放置随葬品的做法,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礼制规范。
参考资料:搜翻民俗:1000个趣味民俗知识全知道 洪亮 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