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陶渊明集》是晋、宋间文学家陶渊明的诗文集。又称《陶潜集》、《陶靖节集》、《陶彭泽集》。
渊明(365—427)字元亮,入宋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家,年63。《晋书》卷94、《宋书》卷93、《南史》卷75有传。
现在可以考知其版本面目的最早的陶集有二,一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陶渊明集》7卷,一是北齐阳休之编 《陶潜集》 10卷。然编次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忘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君子。”阳休之之死晚于萧统50年,他所编的10卷本可以说是集诸本之大成。
《隋书·经籍志》著录《陶潜集》9卷,这个本子应该就是阳休之的10卷本,大概序目1卷不算在内。又附注说“梁五卷,录一卷”,这个本子自然是阳休之所见的6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陶渊明集》5卷,大抵是6卷本佚其序目1卷。
陶集至北宋时已有刻本,先是宋仁宗时宋庠得8卷、10卷本数十种,最后选定一本“江左名家旧书”为底本,重新校定为10卷本。
现在从南宋刻本中还可以看到宋庠、思悦的一些校勘成果,但二本全书则已散佚。宋、元本陶集流传至今者凡6本:
(1)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曾集刻本,不分卷,诗文分编,无《五孝传》、《四八目》;
(2)毛晋汲古阁藏10卷本,约刻于宋宁宗庆元间,计卷1至4.诗127首,卷5赋辞3首,卷6纪传赞述13首,卷7《五孝传》,卷8疏祭文4首,卷9至10 《四八目》;
(3)明焦竑藏8卷本,卷次全同10卷,唯删去卷9至10 《四八目》;
(4) 汤汉 (宋理宗、度宗时人,《宋史》卷438有传) 《陶靖节诗注》4卷,末附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5)苏写大字本《苏东坡和陶诗》10卷,传为苏轼手书,一说后人仿苏轼笔迹,北宋时问世,南宋绍兴十年(1140)有刻本;
(6)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10卷,笺注10卷不题撰人,卷首《补注陶渊明集总论》汇录宋人评论,题 “庐陵后学李公焕集录”,明何孟春《陶集自记》谓李公焕为元人,清吴焯《笺注陶渊明集跋》又谓此书刻于宋理宗淳祐中。
以上各本互有差异,但逆向推溯,皆可由思悦、宋庠而达于北齐阳休之。
明、清以来,或直接影刻宋本,或改易原本次序、删正讹误而另谋新编,版本繁多,但大要亦不出于南宋诸本体系。
明、清人对于陶集的贡献主要在于注释和考辨,较好的注本有:
(1) 明何孟春 《陶渊明集注》10卷;
(2)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4卷;
(3)清丘嘉穗 《东山草堂陶集笺注》5卷;
(4) 清张子烈 《评注陶渊明集》6卷;
(5)清蒋薰 《评阅陶渊明集》 1卷;
(6)清吴瞻泰 《陶诗汇注》4卷;
(7)清马璞 《陶诗本义》4卷;
(8)清温汝能 《陶诗汇评》4卷;
(9) 清陶澍 《靖节先生集注》10卷。
其中陶澍本继承李公焕本并诸家考订成果,堪称集评、注之大成,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今人的陶集注本,可以王瑶、逯钦立两家为代表。二者都称《陶渊明集》,王本诗文分编,各按时代前后编年排列,注释简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逯本以李公焕本为底本,广校他本,删除伪作,仍依旧本分为7卷,注释简略,卷末附《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有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两个本子加上陶澍本是目前最通行、最实用的版本。
《陶渊明集》里面的精彩篇章很多,举其脍炙人口者,不外是 《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咏贫士》和 《桃花源诗并记》。
如果把陶渊明的一生按他从彭泽令任上辞归划线,则上面列举的作品恰好能够代表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义熙元年(405),陶41岁,辞彭泽令,结束了长达13年的 “以心为形役”的仕宦生活。这一年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劈头就说: “悟已往之可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沉痛自责之中,毫不掩饰对官场的憎恶与决绝的态度。这一态度使他此后的归隐带有积极的意义,并对后世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园田居》作于归田后的第二年(406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由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甚至与农人们也能友好相处。
陶渊明的诗文风格省净冲淡,质朴自然,在东晋文坛独标高帜,不过在南北朝时代却不大受重视。到了唐代,一则有人喜其人格,一则有人爱其诗风,《陶渊明集》遂渐为世人青睐。
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他们刻意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流派。自宋而后,陶诗益尊,陶集益多,陶渊明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位大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