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昨天,有一位成都四十九中学生的母亲痛失爱子,今天,适逢5.12大地震13周年纪念日,当年,多少家庭离散。
痛!天下最惨烈的无异于母子的分离,偶发、灾害中的失去已然撕心裂肺,让人更加要珍惜和想要处好日常的母子关系了。
记得母亲节那天,我看到一则朋友圈:真羡慕你们这些可以给妈妈送上祝福的人。我却不能,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我的母亲了,我和我的母亲似乎都迷失了自我,所以特别羡慕有母亲相伴的你们,并且有勇气说出节日的祝福。愿彼此珍重!
这真的是:说不出的祝福。
说不出的祝福和说不出再见,很相似,一个是无法走近或走进自己爱的人的心,一个是你的心实在无法离开一个舍不得走的地方或者,一个舍不得的人。
我猜想,这对母子要么是长久的因为某件难以回避的事情造成的裂痕;要么就和很多人一样,母亲节前,恰恰大吵了一架,也便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是:母亲节。
于是,在分割开的时空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大岁数的儿子语塞,已经年迈的母亲,凝噎。
这样的事,天底下挺多的。
我敢说,世上没有哪个母亲是真的不爱孩子的,世上也没有任何孩子是不想好好的对母亲的,然后事与愿违,往往双方都是腹蜜口剑,到最后,家还是变成了是伤人的地方。
家,为何伤人,是因为你只能伤害你能够伤害的爱你的人。如果家人不爱你,你又怎么可能伤害他们呢?
我恰巧最近看过了一段姜文对自己业已逝去的母亲的回忆:老太太临了,把我叫进了里屋,很神秘的递给我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说,拿着。我一看,里面还有80年代的外币兑换券,想想看,这是多久以前老太太就想给两个儿子的?大概是觉出自己不久于人世,两个兄弟一人一个。想在临终前把自己的钱都散了吧。我说,妈我有钱,你的钱你留着。她就说:你都没工作呢,拿着。
确实,姜文有好几年没拍电影了,这算是姜文母子的和解了吧。此前姜文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时总是说,我妈从来没对自己表示满意过,母子之间的关系老是拧巴着,考上中戏,人生巅峰,兴致勃勃拿给自个儿妈看,一脸的冷漠,瞥一眼,竟说:你衣服都还没洗呢?别跟我说这个。
你想像的出姜文当时的错愕吗,如果是你,这种情况下会如何反应?是不是会和你妈大吵一架,然后摔门而去?要不然就是从此之后一直都有个疙瘩堵在心口地方,久久不能释怀。
尽管,摔门而去之后,晚上你还得回来吃饭;偶尔,母亲态度回暖,疙瘩也能暂时就着糯米包成汤圆,但是终究还是硌牙,难以咽下。毕竟是人啊,砸下的钉子拔出来,洞,一直都在。
《盐铁论. 孝养》里面说: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想,姜文对母亲的爱和不解是真实的。说实话,他这种纠结和矛盾的心理,很多做儿女的,都有过。
他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来源于那个特定的时代,革命的口号超越了家庭伦理。
更普遍的原因我想还是,有一类父母其实内心里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想让他们长大,长大就会离开自己,也不想让孩子们觉得自己老了,能力上不行,所以就一辈子压着孩子。
但一代人又能如何真的阻止下一代人对自己的超越呢?所以就看到了倨傲的母亲和委屈的儿子这样奇怪的组合了。
我还看过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主角是一位真实的人物:亚历克斯,他用了八年的时候去征服酋长岩,但外人不知道他内心里的真实想法竟然是:选择无保护徒手攀岩,是因为这是唯一的一项必须做到百分百细节的完美才仅仅能保证你不会死的项目,所以我用了八年的时间去追求死亡。
归根到底,亚历克斯就是为了告诉自己的妈妈:你儿子其实也很棒。
亚历克斯和自己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起,就活在母亲因为过度追求完美,而从来不给亚历克斯真正的肯定里,哪怕,是一个欣慰的眼神,他妈妈都没有。
也因为一句母亲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之后的狠话:你是个白痴,真后悔生了你,你不如去死!所以亚历克斯真的在长大之后,选择了去死。
他选择的运动是几乎没人敢选的“徒手攀岩”,一个人靠着自己的腕力和指力才能抵达的光溜溜十丈岩壁的顶端。
亚历克斯的生命哲学绝对是很多中国人不容易理解的:人都会死去,无保护攀岩运动只是会让这一天早一点到来而来。
没人理解他的荒凉,亚历克斯说:也许,只有用一种连续不断的只有自己必须做到一百分的完美才能确保自己不去死的运动,才能去迎接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永远也不会满意的苛刻眼神吧?!
正如文首的那位朋友说的,他和他的母亲无法在既定的节日到来时道一下祝福,只能默默的在心底里说一声各自珍重,我有时候常常也迷惑:母子关系真的是天底下最难以解读的亲密关系之一种啊。
说真的,你有认真的想过你和你妈妈之间的关系本质吗?每每想起,就觉得血肉模糊,打断了骨头连着筋,你和你妈本身就是一个人啊,你是她孕育的,母爱也是最无私的,因为没有私,也私不了。
你早上起来故意找事,拿你妈撒气,绊了几句嘴,晚上推开门,只要能在开始时候的躲闪中,能交流上几个眼神,也就能冰释前嫌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似的,又能坐下来讨论这道菜是淡了还是咸了了。
这如何解释?你在外人面前一向温文尔雅,但是之所以一点小事,就能让你扯着嗓子和你妈吵起来,惹你妈生气,为啥啊?是因为本质上,你和她原本就是一个人呐,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觉得“我妈怎么就不懂我,老是说我,误解我?”。
其实我看就是你放大了这种差异性,没事找事,因为和你妈吵架你不用道歉,不怕她从此不理你。人的一生,太漫长了,你妈会变老,你会长大,所以怎么能保证她能一直理解你,和你保持完全的一致?
再有,你手头紧,想来想去,这个世界上会毫不犹豫借钱给你的,也只有你妈,但事后你发现这钱是没办法还上了,不是你不想还,是“还”无力,因为主要是你妈并不想你真的还给她。银行给你的是无息贷款,你妈给你的,是“无需偿还贷款”。
你能安全就是还给她的本金,你能进步就是还给她的利息。
好了,你有点钱了,却发现寄给你妈的钱,她永远都会替你存着;你给他表示孝心,买的任何的啥,她都会毫无例外的说太贵了太贵了,以后不要给我买。这就是我们的妈呐。
你明明有工作,我这不替我们老板打着工的嘛,可你妈却老是唠叨,非要说你没有正式的工作,为啥?在他们眼里,凡是有可能失业的,都不算是工作,有没有工作你具体在干啥,不要紧,但有一天你有可能会被冻着,饿着,是他们的重点。
你妈不让你还她的钱,是因为你无论怎么还,也还不完,所以她干脆不让你还了;你妈之所以一见你的面就唠叨你的工作不靠谱,也是因为你很久都没有回家了,你记得起回家的时候,都是你混的不好的时候,才会想起她,你混的好的时候,又怎么能想起她呢?
你问问自己,记得住妈妈的生日吗?但你记不住她的生日的同时,能很听话的记住你女朋友的,老婆的,记住你孩子的。
作家贾平凹曾经这么写他的母亲:到了四十多岁了,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
他的妈妈在农村,时代的原因没上学也没啥文化,但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个样:“ 她并不清楚我在远远的城里干什么,惟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
你心里想的是你的学习,你的事业,你妈关心的永远首先是你的眼睛。眼睛没了,你这儿子女儿也就没了。
和天底下大多数的母子似的,他们也是:不见的时候,想;见了,吵。
贾平凹接着写道:“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贾平凹写道,“ 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很多儿女,和这位作家一样,总是以为寄了钱,自己的内心就平衡了,但是,结果呢?
还不是你妈我妈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原本不动的给你存起来,甚至,将来的某一天,担心你缺钱了,还要还给你!
“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这回真的气恼了!”
到了最后,所有做儿女的都发现了一个秘密:你平素里对母亲的问候,您身体好不好啊,其实扪心自问只是一个面上的话吧,有时候根本都不走心,但是你哪天敢对你妈说一句,我咋觉得最近老是有点早上起床头晕眼花的,不知道是出了什么问题了。
你就看吧,有文化的,当妈的会没日没夜给你百度一大堆治疗秘方微信上大半夜的就发给你;没文化的,妈妈也是牵肠挂肚,直说着要来省城看你,怎么拦也拦不住,第二天真的就大老远的跑过来看你,所以我说,咱们这些天底下当妈的,在这点上,可真是一样样的啊。
贾平凹就写他的母亲在他一次小恙之后来看他,陪着他输液,一直到他见好了,才说了家里的事情多,要走。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贾平凹这样写道。
看到他写的这个母亲的往事,我回到家,看到我母亲时,不觉眼神都变得柔和了,真是信了母亲常说给我的那句话:你妈不要你的钱,少气你妈比啥都强。
关于亲情,我专门去查了百科: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说特殊就是无论对方怎样,都是爱的,“亲情”重在“亲”字,父母、兄弟姐妹、血缘最接近的人之间最美的一种情感。
亲情的本质在于“不变”,因为基因的传承就是23and+1 条的染色体的组合,因为血缘决定了你身上留着的血脉永远是A还是B。就凭这一点,亲情就大大的区别于人类的其他情感了。
成为母亲,其实是一个偶然,母亲误以为小婴儿嘴里发出的第一声:那声“mama”叫的是自己。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全世界的“妈妈”的发音都是相似的?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懂了,有这一种解释其实蛮有说服力的:那是因为人类的孩子最早学会的两个发音甭管哪个国家什么种族,都是一样的,“m”和“a”都是最不费力就能发出的音调,拼在一起可不就成了“妈妈”?!
而妈妈又是一孩子最小的时候最亲近的陪伴在身旁的人,听到这个发音,就主观的以为你在叫的就是她了。于是也就作出了一些惊喜的反应,主动地喂奶啊,呵护啊。全然不知,自己是被你骗了的。被骗也好,真的也好,总之,全世界的妈妈的发音从此以后也就都是一样的了。
渐渐地这种声音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婴儿才能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确定自己的平安。
“妈妈”们那里知道啊,在婴儿的眼里,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更多的是,是一个安全的象征。而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婴儿们就觉得,恐惧来了。你看,原来“宝宝会叫妈妈了。”是一个个狡猾的人类孩子制造的偶然,以及那些后来被统称为”妈妈“的一个大大的主观上的误解。
妈妈,原来是一个误解,那,母爱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妈妈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吗?非也。
心理学家哈洛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触摸、运动和玩耍”
触摸——指的是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运动——指的是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指的是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这个实验的意义可不得了,它的涵义是:如果你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而不能在他生命的前六个月给予他这三样事物,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把任何一个能够给予他拥抱和温暖的东西当作妈妈。
比如在哈洛的实验里,用来做“代母实验”的绒毛玩具就取代恒河小猴的母亲被误认为是真正的妈妈了。
这个实验,其实可以用来解释文章开头列举出的那些错位的母子关系,究竟是在怎么样的一种“事与愿违”的情形下发生的。
在孩子最需要拥抱的时候缺乏拥抱,在孩子最需要放手的时候舍不得放手:中国式的母亲的特质。
要说母亲对孩子的爱,我相信全天下都是一样的,但孩子接受到的“母爱”,却是千奇百怪。
有姜文母亲式的故作冷漠,假装看不见,一见面,永远就是眉间尺上大写着的”不满意“;
也有亚利克斯母亲式的制造压抑,无论儿子怎么做,都不对,因为她苛求一切都能完美至善,所以从来的评价都是“你不行”;
还有去年的热播剧:《的角落》里朱朝阳妈妈式的“强迫儿子喝牛奶”,这样的强势母亲,已经是在以“爱”的名义来控制了,因为自己在个人生活方面的失败,需要转嫁给比自己更加弱势的对象。
我在想,之所以有错位的母子关系,这会不会是母亲们出于要培养一个“更坚强更具备能抗拒未来挫折能力的孩子“的想法导致的,所以没有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拥抱、抚摸、陪着他们一起玩耍,倾听他们的诉求,或者对他们的想象力,给予坚定的温暖的肯定?
还是也许很多中国的母亲是出于儒教的传统或者种种的社会规范的禁锢,也不好意思作出在自己的长大点的孩子那里作出特别亲昵的动作。所以我有时候还是挺羡慕西方人的,无论男女老幼,一见面时候又是拥抱又是贴面礼。
哲学家弗洛姆是对这种错位的母子关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希望孩子与自己更好的分离”。
这也是母爱与成人之后的的根本区别。在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
和婚姻的本质是要用婚姻这样的社会规范将一种非血缘的关系处理成不是血缘胜似血缘的关系;而母子之情,却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不稀释血缘的浓度,又要懂得将原本一体的关系,一分为二,让其脱颖而出。
收藏家马未都在《观复嘟嘟》这个节目中曾经说过的一段“如何处理和亲人们之间的关系”的一段分析我觉得说的挺到位的,可以供大家参考。
“人就三种关系:熟人、亲人、和生人。我的处理原则就是,熟人要亲,亲人要生,生人要熟”,有点绕,仔细体会,体会出里面的况味来后以后能受益无穷,起码可以“不再惹你妈妈生气了”。
如果你由此出发,更能懂得,夫妻之间要镜映更好的内在,子女,要成为父母的老师;父母,要永远做子女的力量源泉,那就,更完美了。起码,不会送不出母亲节应有的祝福了。
可惜!很多孩子不懂,很多妈妈也不能全然的做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那也就不是中国式的母亲了。
于是,天底下最应该和睦融洽的一沓糊涂的母子关系,就这样越走越错了。
以至于出现了文首我的那位朋友写下的那些无奈之下的话:真羡慕你们这些可以给妈妈送上祝福的人。
“我们常说,我们在里最先听到的是母亲的心跳声。实际上,最先使我们的听觉器官振动起来的是母亲的血液流经静脉和动脉的声音。即便在耳朵能听见声音前,我们便会跟随这原初的节奏振动...
这意味着,我们作为卵子的细胞生命起始于我们外祖母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外祖母的中度过了五个月,而外祖母也来自自己外祖母的。在母亲还没出生前,我们就跟随她的血流而振动……”
这是加拿大作家阿什莉·奥德兰的一段对于“孩子与母亲之间的血缘关系”的经典描述。我有一个建议:母亲们之所以会在母子关系上错位,很多时候,也是跟自己的孩子们缺乏对自己的陪伴和缺乏更多的了解导致的,比如,你真的了解你妈妈人生的高光时刻吗?就像大卖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面的贾玲扮演的贾晓铃似的走进妈妈李焕英的人生中去呢?
和自己的母亲做到真正的和解,我以为最好的方式,无外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在老房子的阳台的藤椅上,你妈妈坐着,平静的讲述着自己人生中的那些坎坷,那些荣耀,那些甜蜜的时刻,哪怕平常在外面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此时的你,是静静地偎在母亲的脚下的一只小猫。
打开一只小录音笔,帮助她记录下这些只属于她的故事,世上除了你,还有谁会帮助她记录这些属于她自己的往事呢?而这些故事,将由你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传续下去,一代又一代,成为家族的永恒的,难以磨灭的记忆。
母亲节,已经过去多日了,但我们和母亲的之间的心灵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所以多去了解我们的伟大的可亲的可爱的,可敬的母亲吧,在你终有一天,会失去她之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