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之尊老爱幼
2021-09-15
“尊老爱幼”一词源于《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是倡导:人在赡养孝敬自己长辈的同时,不应忘记尊敬其他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小孩的时候,不应忘记呵护他人的孩子。俗语说“老换小”。人到年老时需要扶助,正如在年幼时需要照管一样。老人无人加以诚恳的扶助,难以安度晚年;幼童无人加以慈爱的照管,极易放纵荒废。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东汉时期的黄香,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幼孝敬父亲,黄香九岁丧母,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先给父亲把被窝暖热,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炎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摇扇,直至入睡。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都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居首。一个人若不孝敬父母,他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子女,这就不是真爱他们了;人若连自己的亲属......
中华传统美德之立志勤学
2021-09-14
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中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意思是既然已经立志作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君子,原意是国君之子。因为从小就接受了理想和人格的教育,自然易为人们修养之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道德高尚的人。若人人都能立志成为君子,作事以道义为标准,用公义之心与人交往,用诚实的态度与人相处,作一个善良的人,有情有义的人,世间必充满正能量,社会必会趋向和谐美好!但君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唐代诗人韩愈说:“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任河南布政使,因没有文化,被人讽以“目不识丁”,甚至因此被降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文武兼能。张曜请妻子教他念书,每逢妻子授课时,他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他还请人刻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印章,经......
中华传统美德之救死扶伤
2021-09-13
“救死扶伤”一词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意思是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常用来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救死扶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代都有诸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佳话。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南阳、会稽地区瘟疫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面对肆虐的瘟疫,医圣张仲景医者仁心,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来到重灾区查看疫情,施药医治,深得民众的爱戴。时至今日,广大医务工作者遍布祖国各地,倾其所学治病救人,和患者一起战胜疾患、痛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救死扶伤的使命,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秉承治病救人之天职,放弃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频频出现在事故现场和抗洪抢险、地震灾区前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俗话说,药不医死病。但有的人不理解医生的不易和无奈,当自己的家人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时,就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有的侮辱、毁谤,有的甚至伤害医生,影响极其恶劣。我们要......
中华传统美德之勤俭持家
2021-09-10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俗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告诉我们勤俭节约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能铺张浪费,不知道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有人辛勤的付出,都来之不易。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此可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成功源于勤俭,衰落则是源于奢侈。从前,有一个叫吴成的人,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十分美满。临终前,他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分得一个“俭”字,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
中华传统美德之言行合一
2021-09-09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言行合一是无数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言行合一就是说话和作事作人的统一。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成事)。墨子也曾说:“口言之,身必行之。”意思是:口里说了,就一定要按照所说的去行,倘若不然,就决不说,否则就是失信。尽管有时有了承诺,局限于当时的情况我们不能立即去行,但是一旦条件成熟,就要去兑现。历史上无数中华儿女秉承这一美德,留下了很多的佳话。韩信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一位受雇为人清洗衣物的的老婆婆同情他,就给他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后来,韩信跟随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楚王,他念念不忘那位曾帮助过他的老婆婆,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并送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言行合一之人作出的承诺,就如同百斤黄金般贵重。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
中华传统美德之换位思考
2021-09-08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理解至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宽容,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谅别人的不易,这是人与人之间能良好交往的基础。《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则孔子借伞的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不要去,不要去。子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护财,他的东西别人是借不出来的。”子路说:“我能把我的东西拿出来和朋友一起享用,就是用坏了都不心疼。难道老师借把雨伞用用,子夏都不肯吗?”孔子感慨地说道:“咱们不能硬让人家去干不愿意去干的事。只有这样,大家相处的时间才能长久些!”换位思考是一种谅解,是一种宽容,一种博爱,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睿智的体现。在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身份不同,分工也不同,有的主内有的主外,若不能相互理解支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总觉得......
中华传统美德之浩然正气
2021-09-07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这是充满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对于人来说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养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了。”由此人们认为:浩然之气就是人间刚正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长诗《正气歌》中有生动的描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浩然正气历来为人们所赞许、推崇,是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美德,更是在世为人当修的功课。心中的“正义”有时虽然蒙尘,却依然存在。要树立正气,就需要我们去感知、培育、养大心中的良善。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但是人的正义感强大以后,心中的邪恶之贼就会渐渐无处藏身,我们当以古圣贤清静、温柔、谦逊的心态来修养浩然之......
中华传统美德之邻里和睦
2021-09-06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也越来越忙碌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在城市中更是如此,虽住在同一栋楼、同一单元、同一楼层,甚至门对门,许多人却不知道邻居的姓名,也互不来往。其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的和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益处的,也是很重要的。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互相帮助。邻里关系的和睦,也能提高人们生活的安全感和居住的舒适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历史上关于邻里和睦的典故很多,其中杨翥卖驴的故事中讲到: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平日上朝或外出也都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很爱惜,每天上朝回家,亲自为驴子喂料并经常照顾。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人,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夫妻自然倍加疼爱。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饮食也明显减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可杨翥是朝廷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眼......
中华传统美德之谦逊
2021-09-03
谦,在《说文》中解释为敬也——侧重于内心的恭顺谨慎;逊,是辞让、退让之意。谦逊就是不自大、不浮夸,为人处世恭敬、谦让,是人人都当拥有的美好品德。在西汉文学家刘向写的“齐相御妻”中,记载了齐国宰相晏子马车夫的故事。一天晏子出门坐车,马车夫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到丈夫给晏子赶马时,一副意气洋洋,十分自得的样子。丈夫回家后,妻子就劝诫他说:“晏子是齐国宰相,声名在诸侯间传扬,可我看他谦恭谨慎,思虑深远,有自以为不如人的样子。而你却得意洋洋,一副自满的样子……”马车夫被妻子一番话惊醒,“于是其夫乃深自责,学道谦逊,常若不足。”一段时间后,晏子看到他的变化问其原因,马车夫把实情说了出来。随后晏子把他推荐给齐景公,使他当上了大夫,并表彰他的妻子为“命妇”。“谦受益,满招损”是家喻户晓的名言,如同警钟,回响在一辈辈人的耳畔。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所取得的成就是暂时的,在世的生命是脆弱的时候,就能心生敬......
中华传统美德之饮食有节
2021-09-02
《墨子·节用》说:“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意思是,古代圣王制定饮食的法则说:“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手脚,耳聪目明就行了。不穷极五味的调和与气味芳香,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吃得太多,超过自己的消化能力,会损伤肠胃功能。古人倡导的饮食文化,启发我们在饮食上要有节制,合乎中道。倡导饮食有节的传统文化,既有益于个人身体健康,也能给社会带来好风气。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有些人对于食物过分挑剔,比如偏爱吃瘦肉,于是就有不法分子投其所好,利用“瘦肉精”人为地制造瘦肉。有些人觉得吃什么都不香,就连在饭店进餐亦觉无味,于是各种毫无营养但有特殊香味的制剂暗中流行。还有些人觉得一般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禽蛋肉类,已不能满足其胃口的需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