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精神内涵
气节是中华文化特有的道德范畴,也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优秀的部分。气节,指人的志气和节操,对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气节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是道德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坚持。
华夏民族能傲立于世,靠的是民族气节;一个人能顶天立地,靠的也是做人的气节。气节与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范畴有所区别,因为它不直接构成道德理想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对所有这些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
这样一种对伦理理想的坚守,从个人角度看彰显人的主体意识,突出人的能力与个性,从社会角度看则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引导和激励人们遵循和捍卫善的价值和理想,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稳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中较早把“气”和“节”联系在一起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描写汉初重臣汲黯,说他性傲、耿直,“然好学,游侠,任气节”。
当然若从“气”和“节”两个词分别考察,则可以追溯得更早。如:
孟子曾对公孙丑说过:“吾善养浩然之气。”
孔子说:“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人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观其余矣。”
孔子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
孟子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看做为人处世不可少的气节。
儒家气节观是中华气节观传统与文化的核心。孟子、荀子以后气节观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如:
西汉苏武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率领官兵死守扬州城,被清军俘虏,不屈而死。
中华气节观有着丰富的意蕴与内涵。从其基本构成来看,包含以下要素和内容:
一是自觉性。气节的彰显乃人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是原则性。表现为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著与坚守。坚持原则,不为压力所屈服;
三是道义性。这种道义从伦理角度看是应有和善,从理性角度看又是真理,与之对抗既是邪恶又是谬误;
四是献身性。有气节者为捍卫心中的理想与操守,有时不得不选择献身;
五是人格性。道德人格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正是气节。有了气节,人格才巍然挺立。
传统气节观也有糟粕的因素,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忠君、孝父和婚姻方面的贞节观都程度不同地有糟粕存在,特别是妇女必须为男子守节的节烈观更是消极的东西居多,应坚决否定。
经典名句
【原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富贵不能使他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解读】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作“大丈夫”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战国时期,纵横家流行,他们凭着口才和机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取得高官厚禄,有人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在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境遇时,要有骨气、有气节。
【原文】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译文】
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
【解读】
这句话出自西汉时期桓宽所著的《盐铁论·地广》。桓宽是西汉著名文士,他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会上的辩论,撰成《盐铁论》,因而闻名。桓宽这句话表明,任何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气节、志向和理想,不能被外物左右,要有自己的主见。
这句话对当今也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环境变化时,要防微杜渐,守得住气节,耐得住寂寞,做到干干净净做官、清清白白做事。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千万次的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东西南北的狂风吹打。
【解读】
出自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写的《竹石》一诗。这首诗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画的名字叫作《竹石图》。这首诗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保持气节。
作者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了自己的风骨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时决不动摇的品格。这首诗激励我们,要像虚心有节的修竹,每向上挺立一段就要圆一个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艰难困苦面前意志坚定。
美德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陶渊明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