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
《稽古录》主要内容
2021-12-27
编年体通史。二十卷。宋司马光撰。初撰《历年图》,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自宋兴(960年)至治平四年(1067年),则有《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以相衔接。又纂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上至伏羲氏之事,总为此书。其初但述梗概,至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始为编年,每年略举大事。元祐元年(1086年)上之。是书是司马光为宋哲宗进献的历史著作,为使哲宗皇帝在日理万机中,历览历代兴衰成败,他从浩繁的史籍中,择其大要,总而成书,皇帝“则用力少而见夫全功”第一至第四卷,释要记述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及其时代特征,计有伏羲氏、神农氏、有熊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唐陶氏、有虞氏等;第四至至第九卷主要记述夏商历史以及周共和之初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等诸侯国的历史,以上只叙述历史梗概,以叙事为主;从第十卷周共和元年始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纲,叙述每年内发生的大事;十至......
《家礼》主要内容
2021-12-24
《家礼》是南宋朱熹的礼学著作,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是一部未完之作。书成之后,广为刊刻。《家礼》真伪有争议,因本书朱熹死后方现,朱熹极少提及,疑为伪书。学者从文集和语录中找到朱熹作《家礼》的线索证据,基本证明《家礼》非伪书。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著名理学家。年十八登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受学于二程三传弟子李侗、罗从彦。集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被视为理学正宗,对后世影响颇大。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弟子众多。毕生著述讲学,影响极大,为程朱学派(“闽学”、“考亭”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被韩侂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家礼》书成之后,经三山杨氏、上饶周氏之考订,流布于世,书中错误不少,因题作朱熹,学者驳正者少。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家礼仪节》,对《家礼》部分内容提出质疑,......
《毛诗》主要内容
2021-12-23
毛诗,指战国末年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汉人传诗的加之毛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后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西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因《毛诗》采用古文,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为官学;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毛诗训......
《韩诗》主要内容
2021-12-22
《诗》今文学派之一。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西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韩诗《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共数万言,《汉书·艺文志》有录。另有《韩故》三十六卷、《韩说》四十一卷。东汉时随着毛诗的兴盛而衰落,至西晋时,“韩诗”虽存,无传者;南宋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一说,内传并入外传中)。今本《韩诗外传》共十卷,与史籍记载的语句有相当部分差别,说明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清赵怀义曾辑《内传》佚文,附于《外传》之后。陈乔枞辑有《韩诗遗说考》。韩婴: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
《易数钩隐图》:建立了崭新的象数学理论体系
2021-12-21
《易数钩隐图》的卷数,《中兴书目》作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今见为三卷本,卷上为“太极第一”至“人禀五行第三十三”;卷中为“乾坤生六子第三十四”至“遯卦第四十八”;卷下为“河图第四十九”至“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另附《遗论九事》。《易数钩隐图》提出了太极、象由数设、图九书十等说,用数和图推演易理,建立了崭新的象数学理论体系。四库馆臣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其学兴盛于宋仁宗时,言数者多宗之,对邵雍、周敦颐等人亦多有影响。朱熹亦受《易数钩隐图》启发,并对其中的“河图”、“洛书”易置改造。据今人郭彧考证,北宋有两位刘牧,《易数钩隐图》当为彭城刘牧所作,原为一卷本,“七日来复第四十六”以下皆后人所增。《易数钩隐图》的作者刘牧,自南宋始其籍贯、字、官职即有争议,有谓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长民,官太常博士;亦有谓三衢(今浙江......
《说文解字》主要内容
2021-12-20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许慎著。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字学专著。为《说文》作整理工作的,开始于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徐铉、徐锴兄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全书十五卷(本文十四卷,叙目一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字,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许慎把九千多字按偏旁归纳为五百四十个部首,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这是与汉代阴阳五行家“万物生于一,皆终于亥”的思想有关。部首的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例如:“页、自、面、首”,“又、左、支”等。每部中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言”部:“讪、讥、诬、诽、谤”。“肉”部:“肓、肾、肺、脾、肝、胆、胃”等。但是,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分部,即依靠六书体系,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隶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如木部的次序......
《慎子》主要内容
2021-12-17
《慎子》是战国时期慎子著哲学著作。《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大多已经失传。《慎子(繁体竖排版)》包括:序、内篇、外篇、慎子逸文、附录、孙毓修跋、慎子集说、事实及卷帙、学术之真谛及其批评。...
《公孙龙子》主要内容
2021-12-16
《公孙龙子》是一部名家的代表作。又称《守白论》。战国公孙龙著。《汉书·艺文志》将《公孙龙子》列为名家,著录14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公孙龙子》3卷。宋时仅存6篇,流传至今。一说《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误,本为6篇。今有六篇篇名为《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本书《迹府》记公孙龙的传略,为后人所编。其余5篇约一千九百字。其中《指物》研究事物和意识的关系,奠定了公孙龙辩学的理论基础,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篇中有“物”、“指”两个基本范畴。书中通过“白马非马”的命题进一步讨论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其论证共有五点:1)“白马”与“马”的内涵不同;2)“白马”与“马”的外延不同;3)本体是独立存在的;4)反证。如果“白马是马”为正确,那么“黄马是马”同样正确。依照形式逻辑,白马是马,黄马是马,那么白马就是黄马,这显然是错误的,......
《文选》主要内容
2021-12-15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时期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故称为《昭明文选》。这部文选收录了周朝至梁朝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700余篇诗文。算得上规模比较大的一部文选了。据史料记载,昭明太子萧统乃是一位少年天才,三岁懂《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九岁据称能“尽通大义”,本人勤于诗文,物以类聚,身边也聚集了很客观的当时著名的文人们,也是因为此,《昭明文选》才得以问世。当然,还有昭明太子为人聪明善良,体恤百姓,尊老爱幼等等,主张“仁”政,谦恭爱人,这么一位君子却英年早逝(约31岁过世),令人唏嘘,也蒙上一层更为“崇高”的颜色。这部文选第一次,注意是第一次,划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萧统他们认为以前的诸子百家很多的文章都是“立意纪事”之作,不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也就是说很多都不是正儿八经的......
《四十二章经》主要内容
2021-12-14
佛教经典(以小大乘摄集而成)。一卷。东汉时竺法兰、迦叶摩腾合译。成书于汉永平十一年(68年)。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本书为最早的汉译佛经。共有四十二章,各章内容大略如下:一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二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三说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四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五说以慈心对恶人;六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七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睡,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八说博施福大;九说随喜人施亦得福;十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十一说天下有五难;十二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十三说行道见谛,如持火炬入暗室,其冥自灭;十四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十五说行道者善,志与道......